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华林螳螂拳传承人冼润长
6月13日,由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深圳市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沙井街道华林螳螂拳教育基地主办,深圳市余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华林大道 初心如一”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一周年庆典在沙井街道三品文化广场千金方大厦顺利举行。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杜佐祥,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梅,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物管理办(非遗办)主任欧阳进雄、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调研员、深圳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志林,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明军,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沙井街道党工委委员、群团工作部部长、统战委员陈新等领导班子,深圳市宝安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程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蔡劲笋,各社区负责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200多位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杜佐祥(中)
上午,华林螳螂拳、洪佛派、孙氏铁砂掌、八极拳轮番上场进行精彩的武术表演,拳术、棍术、刀法,精彩不断,现场观众目不暇接、掌声雷动,满堂喝彩。棉塑、夏氏风车、麦金画、糖画、剪纸、潮俗皮影、池上麦氏奶茶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齐助阵,为现场观众朋友带来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庆典上还向为华林螳螂拳传承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授予奖杯,感谢他们对华林螳螂拳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在随后举行的首届华林螳螂拳学术座谈会中,相关部门领导、非遗文化专家们各抒己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
下午,拜师仪式上,华林派弟子在祖师李崑山和师公冼应登的纯铜雕像前,向师傅冼润长敬茶,并接受师傅的指点和教训。
在过去一年中,华林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冼润长师傅带领华林派弟子,通过开展公益培训、展演技艺、拍摄纪录片等多种方式,从社区、学校到电视屏幕,多途径、全覆盖的发扬华林武术,展示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
冼润长师傅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学校、社区、企业为基点,开展公益培训,让广大群众了解武术,学习传统文化,练习武术,强身健体。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链接:
华林螳螂拳历史发展介绍
沙井华林派功夫为北派南传象形螳螂拳,发源于明末清初,由螳螂拳鼻祖王郞所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幼在山东崂山华严寺习武的李崑山辗转落脚香港开馆授徒,成为南传祖师。
三十年代末,李崑山应冼应登邀请来到沙井,成为馀庆社(由冼稳重和陈照榜、陈稳志等人在沙井二村组织,对外称宝安县沙井业余健身社)拳师,传授螳螂拳。李崑山在沙井收的徒弟除了冼应登而外,还有冼应宝、冼应根、冼应创、冼应添、陈云青、陈培等人。
四十年代末,李崑山在沙井逝世,终年80岁。作为李崑山首徒的冼应登在师父去世后,不负所望将华林螳螂拳继续传承与发扬。不仅经常参加和组织武术队到各地进行表演和传授,担任惠阳地区和宝安县各种武术比赛的特邀裁判。还经常带队到福永桥头、公明玉律、茨田埔、松岗燕川、东莞、长安、沙头等地传授武术和舞狮等技艺。
1970年,陈云山在香港流浮山龙珠堂设馆授徒,被香港武术界称为山东华林派探腿门。
同年,陈培在美国波士顿开设了首家华林武馆,将沙井华林功夫螳螂拳传到北美洲。1980年,陈培移居佛罗里达,在奥兰多买地建造了华林总馆,取名为华林寺,现有二十多家武馆,分布全美各地。
2015年5月,华林螳螂拳被列入宝安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崑山首徒冼应登次子冼润长被命名为深圳市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林螳螂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0月,被列入深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5月23日,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成立,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三品文化广场千金方大厦主楼三楼,内设华林派大学堂和华林派博物馆。华林派大学堂占地面积300平方,主要用于武术教学以及武术展示。华林派博物馆占地面积200平方,陈列着华林派兵器、祖师遗像及资料、祖师李崑山和师公冼应登1:1纯铜雕像以及华林派武术交流剪影等。
华林螳螂拳属于北派南传之螳螂拳,是以北派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动物形态演变出来,故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乃之神意”,其主要特征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以八字秘诀闪、扭、送、推、进、退、迎、打为主。传统套路有九点马(即十大拳种)、螳螂拳、翻车拳、六角势、文 (武)插花、十字拳、辘轳拳、十二路探腿、八段锦等;兵器有燕青刀、旋风双刀、单刀、剑、三节鞭、大扒、大关刀、缨枪、十字追魂棍(简称十字棍)等;还有拳对练、螳螂拳对练、兵器对练等等。